日韩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免费视频,手机av片永久免费观看,久久婷婷国产综合精品,黄色成人av

吳奇敏
發布時間:2024-08-24

“茉莉芳華 蘇韻善美”。近年來,江蘇企業家姐妹們在“強富美高”新江蘇現代化建設中持續發揮生力軍作用,她們忠誠、堅韌、創新、慧雅,在擔當中前行,在美麗中綻放,展現出勇于創業、敢于創新、富于創造的時代芳華。

“百佳匯”專欄將持續報道江蘇優秀女企業家,講述巾幗奮斗故事,分享智慧,傳遞力量,激勵廣大創業女性攜手慧創、競放夢想,一起向未來!


本期“百佳匯”的主人公是全國三八紅旗手、正高級工藝美術師吳奇敏。


把工序壓縮到極限

吳奇敏出生在宜興蜀山古南街,明清時期,這里曾是宜興陶瓷的主要集散商埠。“我們家是紫砂世家,爺爺曾成立了名噪一時的紫砂陶瓷商行‘祥豐泰’,父母都從事與紫砂相關的事業。我從小耳濡目染,對紫砂有著天然的親近感。”

1979年,吳奇敏初中畢業后跟在母親身邊做壺。最初,吳奇敏學做水平壺。水平壺是模具壺,要求壺嘴和壺把有相同的分量,這樣把壺浸在水中時才能保持水平狀。母親每天工作13個小時,能做20把水平壺。吳奇敏給自己定下目標:超越母親,一天做25把。吳奇敏做事干練又肯吃苦,不到一年時間就達成了目標。

第二年,吳奇敏得知鄰居阿姨每天能做36把水平壺,而且經紫砂廠檢驗后,成品率非常高。“我當時非常佩服。她是怎么做的?快在哪里?我一定要學一學。”此后,吳奇敏一有空就跑到鄰居阿姨家看她做壺,觀察她做壺的手法、動作。“我每次去的時間不同,看到她做壺的工序也不一樣。那時,我就有這種想法,干活要動腦子,一定要多學習別人的長處。”吳奇敏受到啟發,把做壺的每道工序都壓縮到極限:半個小時打好50根泥條,其中沒有一拍子是多余的;注意力集中,眼睛和手配合到位,一分鐘在轉盤上做兩個身筒,因為一偏,動作就慢了……早晨7點半開始做壺,晚上7點半結束,她一天做出了50把水平壺。


從學藝到授藝

吳奇敏身邊有一大批制壺高手。“徐漢棠是我的姨公,我做壺的工具就是他幫我做的。他每天吃完飯就在我家喝茶,看著我做壺。他師承顧景舟大師,看我做快壺覺得好玩就告訴了他的師傅。顧景舟拄著拐杖來看我做壺,在我身邊坐了兩個小時,說我就像一個雜技演員。慢慢地,我就成了他們討論的話題,經常有人來看我做壺。”

1985年,吳奇敏進入宜興紫砂工藝廠,拜吳群祥為師。這對吳奇敏來說是一次重大的轉變。“我以前追求快,跟著師傅做全手工壺后要慢,一時改不過來,每次都是做著做著就快了。這時,師傅就讓我停下來先做工具,以此來磨煉我的性子。我再做壺時就一點點打磨,體會紫砂的奧秘,五把、三把,慢慢地一天就做一把壺。”第二年,宜興紫砂工藝廠成立了培訓中心,吳群祥擔任培訓中心主任。“我跟在他的身邊,不僅學習壺藝,還學習理論知識。那時我就暗下決心,將來我也要做老師,將紫砂技藝傳授給更多人。”

2000年,吳奇敏在丈夫華健的支持下成立了獨立工作室。“我用顧氏一脈傳承下來的技法,讓學生們充分學習和感受紫砂傳統技藝的博大精深。”

2009年,吳奇敏又拜呂堯臣為師,系統學習紫砂壺創作。2017年,吳奇敏工作室創辦“紫砂特色小鎮技藝傳習所”,讓更多紫砂藝人有一個學習專業紫砂制作的公益性學徒培訓場所。在傳習所里,吳奇敏不僅自己毫無保留地教,還想方設法為學生們請呂堯臣、顧紹培等名家前來授藝。多年來,她帶徒100余人,授課學生超500人,其中9人獲得高級工藝美術師職稱、16人獲得工藝美術師職稱。


“狀元”的誕生

2018年,第四屆江蘇技能狀元大賽新增鄉土人才項目:紫砂陶制作項目(制壺)。吳奇敏得知后第一時間報名參賽。“我當時已經54歲,由于年齡限制很可能是最后一次參賽,因此十分珍惜。”江蘇紫砂制壺人才濟濟,這個項目是大賽中唯一需經過市級選拔賽、省級預選賽來爭奪總決賽資格的項目。選拔賽采用了AB模塊,將傳統技藝傳承與創新能力結合,全面考察選手的綜合制壺實力。A模塊現場抽取了《景舟石瓢》作為比賽器型,要求選手十個小時內完成,吳奇敏憑借扎實的基本功獲得了A模塊第一名。對于B模塊創新,吳奇敏很有信心。她受日本巖手縣鐵壺啟發,將紫砂簡約的器型和鐵壺相結合,其比賽作品《唐風提梁》逐漸成形。

預選賽在無錫舉辦,要求選手在“統一泥料、統一容量、統一造型”的基礎上做壺。吳奇敏大膽創新,把茶壺圖紙中的平嘴改翹了不少,讓整體線條更加優美。“我在紫砂廠受過專業的訓練,所以更加講究,在壺嘴、的子、提手的銜接處均采用了暗接法,壺看起來也很舒服。評定時,幾乎所有作品都一樣,根本分不出哪把壺是誰做的,我做的壺就脫穎而出了。”

總決賽在鎮江舉行,比賽當天,吳奇敏的主要工具卻找不到了。“當時,我整個人都懵了,現做工具根本來不及。我思考了半個小時讓自己安靜下來。”考試有兩天的時間,吳奇敏計劃第一天先做壺蓋和身筒,第二天再做壺嘴、壺把、的子等輔件。“我用牛角開成的牛片當工具,達不到專業工具的效果就只能一遍一遍地打磨。”在她看來,面對困難要看一個人如何調整心態。“我這次不僅要把唐風提梁壺做好,還要做得比上一版更好。”為此,吳奇敏增強了提梁的肉感,拉高了的子,把壺的假底改為一捺底……整體造型上,壺的線條明快,有托起來的感覺。“完成就是勝利,壓線把作品交上去的時候我就像完成了一項使命。”

晚上,徒弟來接吳奇敏。“徒弟見到我的第一句話是‘師傅,你完成了沒有?’我的眼淚刷的就下來了。”長年做壺,吳奇敏的腰不好,睡不了旅館的軟床,比賽期間都在打地鋪堅持,想到比賽的不易,她忍不住流下了眼淚。

第二天,吳奇敏脫穎而出,獲得“江蘇技能狀元”稱號。那一刻,她終于放松下來。“風雨彩虹,鏗鏘玫瑰……”從鎮江開車回宜興,車里播放著《鏗鏘玫瑰》,她也跟著唱了一路。

多年來,吳奇敏獲得江蘇大工匠、江蘇省特級技能大師、江蘇省技術能手、江蘇省三八紅旗手等稱號。她堅持幫扶弱勢群體,發揮“陶都木蘭”志愿者作用,帶領徒弟長期參加志愿服務活動,帶動宜興紫砂界同仁愛心捐贈。同時,吳奇敏積極參與“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進高校”項目,助推宜興紫砂文化成為南京大學、南京林業大學的正式課程。“我想給徒弟們樹立一個榜樣,用自己的經歷告訴他們,學手藝要不怕苦、不服輸。”